自己的世界要靠自己組構 《亞隆文選》| 雜讀

ChenYu Chiu
3 min readJun 17, 2020

Nothing can be loved or hated unless it is first understood.

- Leonardo Da Vinci

為什麼想讀?

之後會進入一個文化與價值觀非常多元、充滿各種變動的開放環境,依照我對自己的了解,我知道自己需要鍛鍊足夠強健的心智肌肉,才能在敞開心胸的同時,也保有自己。

所以想趁這段無業遊民空檔,摘下很多的標籤、很多的應該,慢慢的好好的認識自己,建立一個能引導自我的 prototype mindset。

於是讀了這本關於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亞隆文選」。作者歐文亞隆是一名心理治療思想家,他的治療思想是以人際關係為基礎,融入存在主義哲學,蠻契合我原本的價值體系,所以就想說從這去切入吧。而且書中包含非常多臨床案例故事,比起那些滿滿硬到爆理論的,這比較容易咀嚼。

What inspired me?

善用 專注當下 與 過程釐清 的引導方式

這引導順序的好處是,專注當下可以先把自己定錨,進而較容易去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行為,然後透過過程釐清去幫助自己認識自己是如何運作的、開始 debug。

如何專注當下?
把大家關注的焦點從外在轉移到內在,從抽象轉移到具象,從一般拉近至個人。

如何過程釐清?

  1. 覺察情緒行為反應
  2. 了解這些反應會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
  3. 了解這會如何影響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4. 決定自己是否滿意這樣的狀態
  5. 激發其改變的意志

其中激發改變意志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深刻的個人反思,思考存在主義的這四個人生事實:

  • 死亡:死亡無可逃避,思考死亡,可以刺激人去意識到事物的本質,不再只停留在事物的形式(名利頭銜),進而從各種標籤形式中解放出來。
  • 自由:這世界沒有任何絕對對錯的規則,自己就是自己世界的作者,自己的人格與穩定安全感,來自於自己的信仰體系價值體系,這些體系都是要靠自己去建立、維護的。自己是完全的為自己的生活、選擇負責。這種完全的自由,會讓人感到恐懼,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的腳下是一片虛無、沒有實地可踏。
  • 存在的孤獨:這孤獨不是人際的孤獨,而是一種根本上的孤獨。你不歸屬於任何一個更大的整體,你是一個人來到這時空維度,也會一個人離開這時空維度。
  • 無意義感:既然沒有一個更大的整體讓我們能依附著,那麼我們就必須自己打造自己的生命意義。但什麼樣的意義才是足夠的呢?怎樣的意義才能讓我願意繼續活著呢?

辨識自己的防衛機制

每個人最核心的焦慮就是死亡(或是不再存續)。為了避開焦慮,我們會發展出複雜的心理防衛機制。通常只有在機制失靈時,我們才會意會到這些機制的存在,如果失靈是發生之時,我剛好遇上各種人生低潮,但我又不夠理解自己是如何運作、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感時,很有可能會導致崩潰病理。

不要太快下定義

架構與標籤只是一種初步理解工具,不可直接下定義,每個個體都是由獨特經歷 wire 而成,重點還是深入去對話去理解。

比如說讀到其中一種避免死亡焦慮的心裏防衛機制「拯救者」時,我一度覺得被點名,但我真的不是這樣的人呀,難道是我不夠認識自己嗎?書中提到,這種防衛機制會讓人將自己與保護者鑲嵌在一起,「鑲嵌」這詞,很類似我現在對自己的定義:我是由我與所有關係形塑而成的。

稍微跟自己對話一下後才釐清,我所認為的關係兩端,是對等的、是雙向的,沒有誰上誰下、誰是保護者誰是被保護者。

讚。

--

--

ChenYu Chiu

Product Designer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