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是天生的嗎? 《天生變態》 | 雜讀

ChenYu Chiu
3 min readMar 4, 2018

跟這位天生變態的神經科學家一起來場自我探索之旅吧

*變態在這裡單純是指跟大多數人不一樣,沒有貶義的意思

作者想解答什麼?

  • 作者 James Fallon 是美國加州大學的腦神經科學教授,長期研究心理變態跟犯罪行為之間的關聯,他們的腦部特徵、心理特質、生長脈絡。他還曾在TED發表「探索殺人犯的大腦」演講,揭露自己充滿殺人犯的家族史。
  • 他之所以會開始這趟自我探索之旅,是在一個偶然狀況下,他發現自己的大腦功能運作模式竟跟那些他所研究的心理變態極為相像。好奇為何自己沒有成為心理變態犯罪者,他於是開始反思自己從小到大的生長脈絡,在信念、渴望、性格上的模式與變化,並透過訪談身邊親友對自己的評價,從中立的角度審視自己。
  • 堅信自己絕非心理變態的作者,認為要造就一個心理變態必須有三個主要觸發點:基因、大腦模式、環境(特別是童年生長環境),這三個觸發點是會彼此影響的,可能相乘,也可能相減。這樣的理論其實跟那本知識滿滿好看到不行的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相呼應。

What inspired me?

  • 日常應用:解構複雜難懂的大腦,讓人能更有同理心的理解他人 — 可能是什麼形塑了他的人格;改變自己 — 若想改變我們的人格,施力點在哪裡。
  • 了解我們是能夠改變基因的:簡單來說是這樣的。為求生存,基因會隨環境做出相對應的變化、被活化、被隱藏,進而影響個體的人格、行為、能力。也就是說,生活中的一切都會重新塑造我們,而且這些會留在基因中傳承下去、影響後代。
  • 多一個角度去理解自己各種難搞的性格與變化:為什麼生命中的每段時期都有不同的信念、幾近強迫的傾向或渴望?舉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青春期為例,為何青少年常常很情緒化、堅持道德正確?因為那時主要活躍的腦區(前額葉腹側),主要是用作控制社交、感性記憶、倫理道德等感性行為,又稱「熱感知」。到了約25歲左右,主宰「冷感知」的腦區(前額葉背側)也發展成熟後,個體便有了較成熟的思考、記憶、計畫等理性能力。這可以可以解釋為什麼人的性格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會有大幅度的變化,某段時期特別理性、某段時期特別感性。
  • 多一個角度去理解社會議題:以死刑為例,為了快速實現受害者的正義,我們是否無從理解是什麼樣的系統造就了這些、失去了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機會?

--

--

ChenYu Chiu

Product Designer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 '22